福建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
通知公告
公关纵横
公关纵横
我的位置: 首页 > 公关纵横
写文章要有群众语言
发布时间:2023-12-31 21:28
  |  
阅读量:
  |  
作者:
魏章官

       一次跟随时任省长贺国强到莆田调研,他对我说:“新闻报道应该写得活一点,有点提神的东西。”我说,是啊!

       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稿件能穿插引用一两句群众语言,有的是顺口溜,尽量写出新意,写出生活气息,多好啊!

       长期的采编工作,我领悟到,写好文章的关键在于选角度,选好角度的关键在于分析的力度,分析好的关键在于调查深度,而调查到位又在于工作态度。

       只有深入调查研究,占有必要的第一手素材,才能选好角度,才能下笔如有神,力求文稿言之有序、言之有物、言之有度、言之有理、言之有力、言之有趣。

       倘若一篇稿件平铺直叙,套话又多,堆了不少数据,没什么群众语言,犹如旱地一样干巴和白开水一样清淡,那是“外行不想看,内行不屑看,同行不愿看,只有作者自己看”。

       “文革”中的报刊,充满空话、大话、套话、假话,甚至屁话。那时文章中的“群众语言”比如“肺都气炸了”,简直千篇一词。

       有一天省报一个整版5篇批判文章末尾都有一句“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”。有人在5个“狗屎堆”底下划红线,批注一句:“如此之多的狗屎堆”,贴在评报栏。

       改革开放以来,报刊宣传上才多了些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,能说说群众的心里话,是值得称道的。因为我们报刊的文章主要是写给人民群众看的,必须有人民群众的语言,他们才感到亲切,才觉得反映了他们的心声。

       比如改革开放初期,不少农民担心耕地“包产到户”后还会收归集体,感叹说:“共产党的政策像月亮,初一和十五不一样。”这话我写入稿件登出来,就反映了农民的心声。

       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全会召开后的2年间,福建“包产到户”推不开。到了1981年春,新来的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强调要赶快分田到户,不能是“项南批给项北,项北批给项东,项东批给项西,最后不了了之”。项南自己在大会上说的这话,我写入文章,形象地反映了当年福建改革开放遇到的“中梗阻”。

       过去长期以来,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硬任务是抓“三库”:“征粮入库、计生脱裤、征兵换裤”。1989年5月,我到建阳新岭村采访,村干部说:抓计生“老办法不行,新办法不明,软办法不灵,硬办法断情。”这群众语言写入,稿子就生色了。

       真正的群众语言是客观事物或人们心态的朴实反映,是文章之“盐”,读来有味有趣。

       好的群众语言,不但说的有理,还寓有新观念。比如我所引用的:“‘仙’字人靠山,靠山靠得好,生活赛神仙”;“政策放宽,农民喜欢;收入大增,胜过当官”;“流通量才是农业的真正产量”;“温饱在田间,小康在山边”,“从田地往山地的跨跃,就是温饱往小康的跨越”等等。

       精彩的群众语言,可作标题。比如:改革开放之初,有一篇稿子的标题是:“队长年年换,干饭变稀饭”,反映了当时生产队长没人愿意当,经常换,队长没有责任感,不想创业,搞不好集体生产。可是,这篇稿件内容空洞,由于标题好,农村处处长陈宁看上了,叫编辑打电话给作者补充材料即编见报。

       1981年我到人民日报社送稿,走进值班副总编安岗办公室,他问我福建土地承包的情况。我说,福建有的领导同志说“承包到户一年增,二年平,三年就不行”。

       他听了,立即把这句话记在本子上。次日人民日报一版右头一篇稿子,他就标了这样的标题:“谁说土地承包到户一年增,二年平,三年就不行(肩题),安徽凤阳粮食年年增(主题)”,这个标题在当时很有针对性,简直是个标题微型评论。

       还有“找市长不如找市场”,我一篇通讯写平潭岛养殖的紫胎贝积压而后卖光,就以此为标题。农民日报一篇文章反映乱摊派、乱收费,加重农民负担,就用了句群众语言作标题:“大盖帽欺负破草帽”。

       “老包”下田20多年后,直到2003年,以福建省委、省政府出台的在全国率先推行的集体林权改革的文件为标志,“老包”终于上山了!我在一篇林业述评中写道:过去长期以来,福建山林“谁种不能谁有,谁有不能谁砍,谁砍不能谁卖,谁卖不能谁得。”农民没有山林所有权、经营权和处置权,也就没有积极性。

       于是,不少地方“年年造林不见林,年年旧地再造林。到头来,还是植树造‘零’。”如果碰到林火,往往是“老头放火(老农垦荒烧草失火),群众观火,干部打火,领导脑火”。

       1991年9月跟省委书记到上杭一个村,只见山地肥沃而宜果,却是“满目荒山不见果,风吹草低见石头。”村部会议室里,挂满了各项先进锦旗和奖状,村支书向省领导大讲本村两个文明的成就。我听一半离开,到外面暗访群众,写了篇评论:《挂满奖状的穷村》,用了一句群众语言:“锦旗奖状挂满墙,还是穷村与穷乡”。

       有些群众语言相当凝炼,颇为精辟,几句话就可反映一段文字才能表述的中心意思。用上它,可把稿子写得简炼,又能击中要害。

       例如,2001年4月我到宁夏采访福建援宁脱贫稿件,以“天上无鸟飞,地上沙子跑,山是和尚头,有河没水流”这句话,反映了宁夏固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劣。

       在一篇内参稿件中我写道:乡镇管理体制不合理,有点钱的单位都被上级有关部门垂直管理,创收困难,结果是“看得到的管不着,管得着的看不到”。乡镇只管没油水要花钱的单位和人头:“站着的——学校教师;躺着的——计划生育;跪着的——民兵训练。”

       反映某些山区自然村之间交通不便:“问问好,听得见;握握手,走半天”。

       点评山区与沿海之差距:“晋江的烟囱比闽北山区的锄头柄还多。”

       到霞浦县采访,觉得城关比较繁荣,但县财政困难,我一篇文章用一句群众说:“三步一酒巴,五步一卡拉,满街雅马哈,财政干巴巴”。一位省领导对我说,他看到立即记到本子上。

       对三农说法颇多,其中一些写入稿子,对问题的评点起到一针见血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比如,对农业不重视,20世纪80年代末有个说法:“农业老一套,不讲也知道,抓粮地位低,提拔轮不到”;“领导忙剪彩,干部想下海,群众盼中彩,农业没人理睬”。

       反映农业投入不足的:“措施实在好,都是讲话稿;部门一协调,干货没处找”。

       反映农村剩余劳力没出路和农民观念问题的:“现在吃香喝辣的:一侨胞,二工头,三企业家,四马路跑(搞运输),最没本事的扛锄头”。

       山区一些农民“肚子吃得饱,不往山外跑”。“春天下田耕作为口粮,夏天光着脚丫去乘凉,秋天上山乱砍没商量,冬天抱着火笼晒太阳”。

       反映乡镇农技干部形象的:“远看像讨饭(穿着差),近看像烧炭(被太阳晒黑了),一问工作单位,是在农技站”。农业干部的心态是“祖宗没风水,分配农林水,工作干半死,没有啥油水”。

       还有“站”穷“所”富——乡镇农技站,畜牧站,经管站等,除了火车站,都较穷;而工商所、税务所、派出所、邮电所、银行营业所等,除了厕所外,都有钱。一位省领导看了说,现在一些公厕收费,也有钱啦!

       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,二、三产业发展了,种粮比较效益低,领导和粮农抓粮劲头都不大,结果搞“三口农业”:有的上级干部搞“口号农业”,有些基层干部搞“口头农业”,不少农民停留在“口粮农业”。我以此话作由头写了一篇评论《莫搞“三口农业”》。

       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农为本,农以粮为重,粮以地为根。”我在一篇评论中说:“饱”字结构,“包”而有“食”;“饭”字拆解,无“食”则“反”。

       如今“大家吃饱饭,不忘靠‘二平’:一靠邓小平,分田到户,一包就灵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;二靠袁隆平,种子创新,推出杂交稻,极大地提高全国粮食单产和总产。

       农民收入低,负担重,龙岩一个农民说:“农税轻,收费重,集资摊派无底洞。”闽北农民说:“一路关卡一路罚,农民运销难又怕。”

       反映木材税费过多,南平一位林农说:“木头钱,水里盐,七除八扣,没剩几个钱。”

       又如农民进医院看病难,进法院告状难,子女到高等学院读书难——总之进“三院”难;“割掉阑尾炎,白种一年田”;“一人得病,全家返贫”……

       上述这些话写入文稿,可替代一段表述。

       反映某些机关干部精神状态:“白天文明不精神,晚上精神不文明”。

       反映某些干部作风轻浮:“常在会议泡,空谈老一套;文件一大堆,有事电话催”。

       有的领导下基层不办实事:“坐着车子转,隔着玻璃看,吃吃喝喝住宾馆,一点实事也没办,临走拍拍你(基层干部)肩膀,叫你今后好好干”。

       这些话我都写入评论。其中“坐着车子转……”写进《务求实效》,省委一位领导同志阅后,在这句话下面划了一条线,批注:“不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,也是搞形式主义。”

       更有甚者,“上午坐着车子转,为民办事‘假包公’(没抓落实);中午盯着盘子转,吃吃喝喝胜关公(满脸通红);晚上围着裙子转,唱唱跳跳赛济公(疯疯癫癫)”。

       “考察了香港新加坡,忘了古田苏家坡”(毛主席当年写古田会议纪要所住的村子,意为革命传统),反映有的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以及出境出国考察后,忘了革命传统精神作风,甚至变成腐败分子。

       “领导炒数字,数字出领导”,这话我写入一篇言论,题为《切莫炒数字》,省委主要领导阅后对我说:“山区炒数字是‘刮地皮’,虚报占20%左右;沿海炒数字是‘打埋伏’,少报20%左右。少报也是虚报。”并说:“现在统计不如预计,预计不如估计,估计不如实际。”

       反映检查评比搞形式,比接待:“一看汇报,二看酒桌,三看礼品发了什么”。

       一篇批评闽东有的县公款吃喝,标题就标明“36个红头文件管不了一张嘴”。某些干部“肚子没有油,下去游一游;口中没有味,出去开个会”;有的地方吃喝上了水平:“鸡鸭蛋不稀罕,猪入戒靠边站,乌龟王八齐上桌,山珍海味任你尝”。

       还有“造福一方,还是造福一房”,把自己一“户”凌架于一“方”之上,便成“房”字,为家族“一房人”和自己建私房谋私利,我把这句话写入评论发人民日报,一版“今日谈”评论栏目很快刊登。

       映某些干部和企业主的消费水平和贪图享乐:“奥迪换掉桑塔纳,身边女秘把肩搭,高级宾馆来下榻,跳起舞来嘭嚓嚓,一夜花掉八千八”。

又如“昔日老红军,红米饭,南瓜汤,一个老婆,孩子一大帮;今天新领导(贪官),鲍鱼饭,燕窝汤,一个孩子,情人一大帮。”

       “高官不如高薪,高薪不如高寿,高寿不如高兴,高兴不如高潮”,反映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。

       反映过去计划经济商品短缺,无票买不到香烟,有一个顺口溜:“中华大地无中华(香烟品牌,下同),牡丹不向群众开,前门专从后门走,凤凰何时飞下来。”

       针对近年来出现“餐桌污染”现象,有个说法:“买青菜怕毒素(农药残留),买肉禽怕激素(瘦肉精等)买鱼虾怕抗生素(饲料掺抗生素防鱼病),买饮料怕色素,吃什么心中无数”;“昔日发愁吃不饱,如今担忧吃会倒”。

       反映农村贫富差距的:“人均之中有不均,小康背后有难堪”;“村里有个陈千万,左邻右舍穷光蛋,若算人均收入数,家家都是陈百万”。

       反映待人处事的有:“对上尊重,对下看重,对己自重,左右前后团结为重”。

       群众语言,大部分要在深入采访,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,才能听到。有些可以原汁原味取而用之,有的要稍加改动,使方言有押韵;有些需要我们对实际生活现象加以提炼和编撰。

       在群众语言中,有的幽默,弘扬正气;有的辛辣,抨击时弊;有的含着泥土味,带有生活气息;有的颇有哲理,揭示事物本质特征;但有的群众语言特别是一些顺口溜,是从某个局部或某一侧面反映问题,有它的局限性、片面性,必须在一定的文字表述背景下,比如前面加上“有的”、“有人”、“某地”等限量词,否则会以偏概全、否定一切;还有一些群众语言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,有的内参稿件可用,有的内参也不能写入。

       新闻在于积累。对于群众语言,也需要收集。因此,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不妨用心了解,加以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,写稿时拈来就用,力求用得恰到好处,或能使文章添点提神东西,提高报纸新闻的可读性。

       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不能单纯为了追求使用群众语言,而使文章表述带有片面性,甚至出现提法上的差错;同时,一篇文章也不宜采用过多的群众语言,使之太“咸”了,对文章非但起不了生色作用,反而会弄巧成拙,有故弄玄虚、哗众取宠之嫌。

       (原载福建日报杂志《传媒天地》1997年12月期刊,作者重新编辑于 2019-3-9 23:38)